手机版  


  


 
Baidu

【决策学理论基础】三、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

发表时间:2015/10/24 00:00:00  作者:张顺江  浏览次数:3289  
字体大小: 【小】 【中】 【大】
三、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     

    有一个现代学者引用晚清有个著名学者在《劝学篇》中所讲的“中学为内学 ” 、“中学致身心 ” ,概括定界中学,即中国传统文化,我认为这样说是很贴切的。我指的很贴切,内含对“中学为内学 ” 、“中学致身心 ”是一个深深地了解“外学”、“西学”的学者,从西学的学习实践中、科学探索中登上科学的哲学高峰的人,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、抽象和概括。这种理解、抽象和概括是以博大精深的现代科学为基础,寻本求源所得到的结论。也就是说,这样的认识和理解是在科学实践的基础上,一步一步地攀上这一高峰的,不是死背经典教条的说教。

    但是,在我看来中国传统文化是 “内学”,以身心 为主 ;这并不等于说中国传统文化是“内学”,只研究身心。这就是说,以身心 为主 并不排斥“外学”,并不是没有“外学”。只不过是 把“内学”放在“为主”的地位 

    杨振宁教授以博大精深的自然科学为基础,追本求源,最后得出“物理研究到了尽头是哲学,哲学到了尽头是宗教”的结论。这个结论正如我上面所分析的“科学追求,发问到最后就是信仰 ”;而不同的人信仰什么则是以他的“身心”为根据的,即以他的智能结构和认识水平为根据的。所以,科学追求到了尽头就要返回到对人的身心的研究。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以“身心为主”的根据。这正是近代西方哲学之集大成者黑格尔对哲学研究所提出的信念,他说:“要研究认识问题,首先应对认识问题的那个认识加以认识是完全必要的”。或者说在研究问题之前,你先应问自己,你有什么样的“认识”、你有什么样的“认识工具”。培根则将人认识问题的工具称为“心用工具”。可见,大学问家在科学的征途上攀登,最后都不能不对自身的认识——心用工具加以研究,都要走上“内学”。犹如一位大学者所说,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成佛之路上经过无数的艰难险阻,不畏艰险步步攀登,最后到达了大雷音寺,抬头一看,原来如来佛就是他自己 。佛就在你心中,这就体认到香港二郎庙中的对联:“心中有天何必焚香告夜,意中无我自然与物同春”的“内学”。这种思维方式就是中国人不信“上帝”,而信“神”的理论根据。这个“神”就是“灵与肉”、“天人合一”的他自己,而内圣外王的皇帝就是天子。

(一)中国传统文化以“内学”为主的利与弊

    中国的地缘是世界(地球上)环境最优越的地缘之一,非常适合人类的生存发展。在这块土地上很早就进入了“春秋战国”的大乱、多民族的争斗。这种多民族的争斗不但锻造着人们的体力,而且锻造着人们的智力,经过上千年在战乱中的“系统学习”,中华民族融汇成了一个多民族的混合体(“大杂种”),从而造就了中华民族是一个高智商的民族。经春秋战国百家争鸣,面对着“人干的事”——战争带来的苦难,孔子提出的治世方略已经悟到“事是人干的”,对人的探源创立了“仁学”。面对社会现实,他的治世方略是,天子以至庶人,均应以修身为本。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以“内学”为主的源头。这一源头对后世影响极大。

    有利方面: 以“内学”为主的传统文化,注重身心修炼,从根本上提高了人的素质,从而形成了“人本文化”,其在哲学上的表现就是最早发现了并创造了以《周易》为“元典”的朴素认识论体系“一阴一阳之谓道”的思维方法;体认了“易变之理”。并在渴望社会太平稳定发展的思想指引下,儒家以《中庸》对这个方法论体系加以概念的表述。用儒学治世的语言表达就是“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新民,在止于至善”。在这里,大学之道就是人类“系统学习”与“个体学习”提高自身素质的“道理”。这个“道理”有三个要点:

1 、原则是“在明明德。”所谓明明德,就是身心双修不断开发人的智能,将人的知性(人的本质――明德)――具有认识规律和把握规律的能力,开发(明)出来变为把握认识了自身认识的人,即把知性(明德)变(明)为智能(明明德)。只有自身具有高超的智能、把握辩证的思维、把握“易变之理”的条件下,才能体认“道可道,非常道,”才能不固步自封,使自身的思维观念不断前进,跟上变化了的形势。

☆  手段是“在新民”:所谓在新民就是,依据“易变之理”

不断地根据变化了的形势转变自身的观念,对身外之物有科学的认知和理解,在实践中不断地移风易俗(在新民),勇于接受外来事物善于学习,不犯教条主义的错误。

☆  目的是“止于至善”:所谓止于至善就是,使人类在系统学习中得到“安、和、乐、利”、和平稳定的向前发展。这种思想指导下产生的治世学说有很大的凝聚力,其表现就是结束了成百上千个民族的混战,在中华大地上产生了大一统思想和大一统的民族国家,直至现代还维护着中国的统一。

    弊端方面: 既然以“内学”为主,其推论必然是对“外学”有所忽视。其社会表现就是重视社会稳定性研究而轻视“工、商”。 历来把能工巧匠掌握的科学技术(自然科学)称为巧智,能工巧匠尽管有再大的成就也只能是个匠材,社会地位低、起不到决策与管理作用,即使所谓“通天文、通地理”者只能称为巧智,而“通天文、通地理、通人世”(通决策、管理)者,才能称之为儒,称之为仕,称之为贤,称之为圣。这就在观念上阻碍了“外学”——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。 结果正反映了管理人的“ 道高 ”,对身外之物研究的“ 道低 ”, 致使中国近代自然科学发展水平落后。

(二)关于“西”学应世事

    “西”学应世事,是 1840 年以后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近代、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直观体验。这种“应世事”的习惯性思维有它的哲学源头,这个源头就是西方主流的哲学“元典”设置的定位。如,称为西方科学之祖的泰利士是米利都学派的著名哲学家,是西方古代科学和哲学的创始人。他大约生于公元 624 - 547 年,他本人是商人、哲学家、工程师、数学家和天文学家,在研究了埃及的土地丈量法后,创立了“初等几何学”,并把海神夫妇看作创世的父母。又如,公元前 582 年毕泰戈拉学派就认为“数是万物的本原”。他本人是“数的崇拜者”,又是政治、宗教、学术三位一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。他认为世界的本质不是物质,而是数,是一。万物的本质是一。从一产生二,二产生三……十是最完美的“数”。是数的关系支配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,使之“和谐”和有“秩序”。从而构成了他“万物皆数”的自然观。继而有柏拉图创建数学园地和对欧几里德几何原本的继承与发展,使得西方哲学从开端起就与数学结下了不解之缘。以奥古斯丁著的《忏悔录》和《教义手册》为标志,宣称“一切存在物都是上帝创造、上帝所创造的一切都是好的”,使西方哲学中的“上帝创世说”这一“外学”成为主流派。虽然赫拉克利特也宣扬过“一切皆流、万物常新”的辩证法观念,但并未形成西方哲学的主流。在西方,科学研究回归对人自身的影响,开始于培根的《新工具》提出“知识就是力量”、“心用工具”等观念。笛卡尔绕过“上帝”的“外学”禁固,突破了机械唯物论创立了《解析几何学》,提出了数学的辩证思维,为牛顿创立《微积分数学》奠定了基础。才使“内学”在西方萌芽,并由近代黑格尔集其哲学之大成创立了初步的“辩证法”的理论体系《逻辑学》。尽管黑格尔也提出“认识问题先要对认识问题的那个认识加以认识是完全必要的”,但他对“人”的研究、对“内学”的研究并未有“佛学的唯识论”那样的建树。黑格尔对中国《老子》哲学中的“无中生有”不能理解。在他看来,无中不能生有,这就为它的辩证法埋下了形而上学、外学的思维定式。反映了西方人(包括黑格尔)对文化科学的研究并未摆脱上帝。在“外学”指导下 , 对社会治理产生的直观的观念就是个人奋斗、人人为自己 , 追求个人幸福、自由是上帝赋予人们的不可出让的权利,其完备的理论表现形式就是美国的《独立宣言》和《美国宪法》,其人世社会发展的表现就是经过战乱,国家反而越来越多,很难统一。

(三)“中”学与“西”学的关系

    中学以“内省 ”为主、西学以“外悟”为主,这并不是说,中学无“外悟”、西学无“内省”。因为就人的认识而言,认识主体与认识对象不可分离,而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联接项就是实践。这种在研究工作中主体与客体不可分离的关系,用中国古先哲的语言表达就是“天人合一”。对主体与客体分离开去考察、去发难的研究,就是中国的“禅学”。其著名的例子就是“旗动”还是“心动”。“天人合一”的观念,从主观方面去考察就是,认识是人的认识,而这种“人的认识”是主观对客观的抽象物。既然人的认识是主观对客观的抽象物,那就是说,这种认识已经脱离了客观而成为主观的东西,用哲学语言表达就是“心外无物”、“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乎吾心”、“心明便是天理”。用禅学语言表达就是“旗子没动是你心动”。而这时的客观已经是人认知了的客观,被称之为 主观的异在 ,称之为实践中的存在是实有、是〖有·无〗之有、是了别了的“有”,用现代信息论量化的语言表达,是 1 比特信息。

    “天人合一”的观念从客观方面去考察,是“自在自为的存在”。这种“自在自为的存在”在人还没有认知它之前是主观上的“无”、是“心外之物”、是“风吹旗子动”。人们正是通过实践,从这种自在自为的存在开发出主观上的“有”,并通过人的认知能力的提高、实践手段的发明,如望远镜、显微镜、盖克计数器等,从不认知的自在自为的存在中发现更多的星球、细菌、放射性等等主观上的“有”。人类正是自觉不自觉地在“天人合一”的观念下不断地有所发现、有所发明、有所创造,使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。这用老子的话说就是“无中生有”。

    “天人合一”的观念从天(客观)、人(主观)不可分离,也从未分离的“合一”,即实践去考察,就会得到如下的认识。在人类的实践中,凡是心生,都有物缘,凡是认知了的客观都是主观的。 主观是客观的主观、客观是主观的客观、主观与客观通过实践合为一体 。用诗人但丁《神曲》中的话说就是:“认识是物质的认识、物质的认识认识的还是物质”。

    内省与外悟、内学与外学、中学与西学,在更高的层面上是一致的关系,是统一的关系,只是以不同侧面为主而已,各有其利弊得失。

(四)西学东来、东学西去,是当代文化的发展趋势

    中国传统文化偏向“内学”、“人本”、“身心”的哲学导向,使四大发明的文明古国的近代技术落后了,致使自 1840 年以来在西方的船坚炮利的欺凌下尝尽了苦头。但在 150 多年的动乱中,中国人民凭借他的“人生智慧”、“身心双修的功夫”、高智商的先天素质,很快地体认到必须把握“西学应世事”的本领,学习、把握现代的自然科学与技术。“中学为体、西学为用”、“体用兼备”、“拿来主义”成了中华民族西学东渐的时髦口号。

    学习得如何呢?学习速度之快为世界所罕见。

    有人说: 1900 年,没有一个中国人懂微积分。 1925 年少数的大学才开始筹办算学系、物理系。到了 1938 年西南联大的教学水准已经达到了世界级,这是一个极快的现代化。到了 1964 年,中国成功地制造了原子弹,而制造原子弹所需要的人数之多、知识面之广,是很难想象的。再到 1970 年,中国成功地发射了人造卫星。到了 1999 年,“神舟”成功地发射与回收了。这是历史上从没有过的快速的进步。

    这种西学东渐如何引起的呢?追本求源是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,资本主义一旦产生,它就具有了世界的意义。最初表现就是殖民地的开发、争夺世界市场的大战。在中国现代科学技术落后的情况下,资本主义列强为了推销过剩商品、掠夺中国的资源,在 1840 年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。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战争中,中国人民不仅民族和民族性没有消失(世界上许多民族消失了),而且没有分裂,仍以一个泱泱大国屹立在东方,并拥有着多民族统一的国家。香港、澳门的回归洗刷了近百年的耻辱。通明达慧的中华民族不仅很快能纠正“内学”为主的一偏,而且吸收西方的“外学”,发展自然科学与技术,可以预言,将其发扬光大也不是遥远的事。

    当代世界市场经济的发展,世界范围内的联合与统一已成了大势所趋。这种大势所趋要求人们从广阔的天地去思考问题,要求把中观社会(国家、民族的人群组合)研究向两个方向去深入探求。

    首先,欧洲共同市场的出现,环境、人口等问题的产生,跨国公司的发展,要求人们对社会的研究走向宏观的世界范围的 人类社会研究 。这种研究面对各种各样的民族、国家;各种各样的伦理、道德、风俗习惯;各种不同的生产发展水平,没有极高的抽象能力就很难登上社会科学研究的哲学高峰,更不用说把这种哲学高峰研究到了尽头就是宗教了。 用现代的通俗语言表达上述就是,面对多极化的世界,你能发明创新出什么“主义”使世界 60 亿人都同意。这个“主义”发明不出来,面对世界市场经济的发展,必然产生文化的冲击、意念的分歧;意念的分歧必然产生行为的异端;而行为异端的最激烈形式就是战争。这就是今日“和平与发展”总也没有实现,而战争却频繁发生的原因。

    用西方“外学”学者的话说就是:人们学会了驾驭自然;但并未学会驾驭社会、驾驭自己。如何学会驾驭社会、驾驭自己呢?这就要求“外学”反躬自问,研究社会、研究自己,从而走向“内学”,这是历史的必然性,这种必然性就是东学西渐。

    其次,面对世界市场经济发展的宏大性,提出点什么主义使得世界上 60 亿人都能接受,必然导引到大道归朴,大道玄同,导向中国的道学、理学、玄学,导向“把人当人来研究”的“人本主义”。因为世界不管多大,事情不论多少,但都是“人”干的。所以,当今世界(中国人称天下)要想“和平与发展”,就要“天子以至庶人、都要以修身为本,”实现自我超越,实现你、我、他同一,从而产生全局的观点、整体的观念。正如美国罗斯福总统在解决美国 1931 —— 1934 年经济大危机时所说:“前进时我们是一个人民;落后时我们也是一个人民。”在这种观念下,美国通过了“第二个人权宣言”,产生了《新的经济政策》,制定了《反垄断法》,继而出现了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,把人人为自己、放任自流的市场经济,变为国家调控的市场经济。这是对美国《独立宣言》“每个人争取自由和幸福,是上帝赋予的不可出让的权力”的现代发展,即向中国的理学提出的治世主义——以人为本,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,仁者爱人的“止于至善”的目标发展,向“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新民,在止于至善”的方向发展。

    总之,中学偏重于“内学”,西学偏重于“外学”,均有其历史的原因,其社会的表现均有其自身的利与弊。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经济的出现,使得这两个偏重均要回归到一个“理”字上来。或者说,回归到“天人合一”,以人为本,既了解环境又了解自己、既了解自身又了解环境,主观与客观不可分离的实践理念上来。用孙子的话总括就是:“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”,明于知己、暗于知彼,或暗于知己、明于知彼都是一偏,都会导致行为的不端,导致恶的产生。用孔子释易的话说:一阴一阳之谓道,孤阴不生,孤阳不长。用妇孺的话说:“没结婚的女人生了孩子不是悖了‘理儿’了吗?”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“人本文化”,是以“内学”、“天人合一”为主的文化,是很贴切的。
文章评论
发表评论:(匿名发表无需登录,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。) 登录状态: 未登录,点击登录

版权所有:www.jvecezhe.com 京IPC备案1503758    

地址:山东临沂  邮箱:jvecezhe@126.com  技术支持:卓老师 主机屋

本站部分内容来自网络,若侵犯您的权益,请来信告知,本站将予以删除,谢谢合作。


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
0